导读:今日入伏,俗语“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死牛”,暑期热不热?今天正式地踏入了三伏天,空气随着降雨到来,一下子变得黏稠,潮湿开始弥漫开来,高温加上高湿的环境。让人处于上蒸下煮非常的难受。三伏天防中暑也就成为非常需要注意的事情。饮食和作息习惯也要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少吃油腻多吃一些清凉去火的食材,晚上少熬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轻松度过这个令人难熬的三伏。三伏天虽然炎热,但也预示着立秋节气已经在不远处。农村有句老话叫做:三伏不尽秋来到,也被叫做三伏不进秋来到,指的是三伏没有过完的时候,立秋节气就会准时地到来。立秋之后天气虽然还会非常的酷热难耐,但早晨和晚上的时候刮起的风。已经感到明显的凉意,立秋之后的风已经变得舒爽,没有了前段时间的那种粘稠感。老话叫作:立了秋,把扇丢。也是侧面的说明了立秋带来的天气直接变化,立秋按照民间的说法,有秋包伏和伏包秋,其中当年如果是伏包秋的话,那么就会凉快的比较早,天气会随着立秋到来变得凉飕飕。但如果要是秋包伏的话,天气将会相当的酷热,就连耕地的老牛都会由于受不了炎热的气温,什么是秋包伏和伏包秋呢?伏包秋指的是立秋节气发生的这一天,恰好是末伏的头一天,所以被叫做伏包秋。意思是末伏包裹着立秋,秋包伏则是立秋节气来得比较早,要在末伏之前到来,所以被叫作秋包伏,这两者不同的立秋,会带来天气明显的不同,俗语将其称作:“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死牛”。伏包秋凉悠悠;伏包秋和末伏处于同一天,也就是说还有十天时间,就会正式地出伏。出伏之后的天气会变得明显的不同,气温会随着出伏变得凉爽了很多,所以也被叫作凉悠悠。这也是由于立秋节气到来带来的变化。按照俗语的经验,出现伏包秋的年份,暑期会结束的比较早,而且整个暑期也不会特别的炎热。是一个比较容易度过的三伏天。而如果出现秋包伏的年份,则会正好地相反。秋包伏热死牛;也被叫作:秋包伏,热得哭。立秋来临之后,伏天还很漫长,虽然节气的到来,会对于气温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伏天的天数还有很长。所以立秋之后,依然还会有很长的时间相当的酷热。在过去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遇到秋包伏的年份,会热得让人哭起来。可见这样的年份立秋之后天气也会酷热难熬,今年是秋包伏还是伏包秋呢?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号农历的六月二十九。末伏的第一天则是在8月10号农历的七月初三,所以按照俗语来分析,今年是秋包伏。虽然今年是一个秋包伏的年份,但毕竟立秋跟末伏的日子相差不算很多,所以立秋之后的伏天也并不是特别的长。而且民间除了秋包伏和伏包秋之外,立秋的早晚对于暑期热不热,也有很多的说法,俗语称之为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所以立秋的早晚也能够决定着暑期的热度,以及立秋之后的天气是否凉爽。对于早立秋和晚立秋的认知,民间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立秋出现在六月,由于时间比较早,六月出现立秋就是早立秋。而农历七月立秋就是晚立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立秋的早晚不是按照立秋的时间早晚来决定的,而是按照立秋发生的时间节点来判定,晚上零点到中午之前立秋的,才属于早立秋,而中午之后立秋的则属于晚立秋,今年的立秋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九,所以按照立秋时间发生的早晚来判断,今年是属于早立秋,今年立秋的时辰是在14点37分,所以按照时辰计算的方法,今年反倒成为了晚立秋,所以对于这些民间的计算方式,也是众说纷纭各种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总体上来说,立秋的早晚还是六月立秋属于早立秋的说法比较多一些。因为民间俗语有描述: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六月立秋由于立秋出现的时间早,天气开始气温骤降,粮食作物会在提前成熟,而且秋收和秋播的时间也相应地缩短,这也就出现了秋季非常农田农活扎堆出现的场景,时间的紧凑要抓紧在农田劳作,所以耕牛也在这样的年份之后,累得够呛。只有紧赶慢赶才能取得收获和赶在节气之前完成秋播,所以是非常忙碌和时间紧迫的。这也是早立秋带来的直接变化。而七月立秋则就明显的不同,由于立秋时间来得比较晚,炎热的天气将会延续很久,不但利于庄稼灌浆、淀粉沉淀、而且还能喜获丰收,并且也有充裕的时间去收获和利用墒情去播种。所以七月立秋的年份,秋季的时候就不用赶得那么的急,可以在慢悠悠的工作环境下就能够完成,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对于收获还会带来明显的不同,俗语称之为: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得收;六月立秋炎热的时间短暂,庄稼在籽粒还没有生长饱满的时候,就由于立秋的到来,气温出现骤降,从而无法生长饱满,从而会出现减产的情况发生,而七月立秋虽然时间相差并不是太多,但由于高温的天气时间更久,粮食反而长得越好。籽粒饱满能够轻松地获得丰产。其实不论是秋包伏还是伏包秋,立秋之后气温并不会突然的下降很多,尤其是白天的时候还是特别的酷热,而且还特别容易滋生秋痱子,真正气温感觉到凉爽的季节,村俗语叫做:立秋不叫秋,天凉白露后,只有过了白露节气,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凉爽的气候,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gaoxianzx.com/shgxjt/140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