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忠 摘要:近数十年来,中国各地都陆续发现了不少民间文献,其中,徽州文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较之其他区域的民间文献,徽州文书所独具的优势在于——具有相当规模的同类文书前后接续、自成体系,而且,各类文书又可彼此补充、相互印证。大批徽州文书的发现,使得历史学者可以立足于徽州区域研究提供的丰富内涵,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更好地解释中国的大历史。即将出版的《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三十册,所收文献多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民间收藏家经精心挑选所获的稀见史料,对于商业史、历史地理、社会史、法制史等方面的研究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即简要概述相关文书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所在,希望进一步推动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中国史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徽州文书;民间文献;中国史研究 一新安故郡,古歙新城,山明水秀,人杰地灵。 履黄山而登白岳,然(?)登画阁朱棂;游练水以玩秀溪,不少茂林修竹。 试看一村一落,咸居万户人烟;某里某村,慕千年宗族。 素称胜地,宿号名区,居是邦者,不亦乐乎? 奈无良田万顷,空余大厦千间;虽生居于故国,常作客于他邦。 别堂上高年父母,泪自涟涟;抛闺中弱质妻儿,心犹悒悒。 仆仆风尘,别故乡而竟去;依依杨柳,向异地以驰驱。 将见下渔滩,过箬岭,淼淼兮烟波,苍苍兮云影。 或四海以寄萍踪,或三次而投市井。 夕阳古道,谁怜帽影鞭丝;海角天涯,自叹桥霜店月。…… 这篇《新安赋》,未见于此前的任何传世文献,写作年代不详,作者更不知姓甚名谁,但其文字却颇为雅致,对黄山白岳间风俗民情之刻画亦极其生动,从中可见:在传统时代,吃苦耐劳的徽州人,或沿着新安江的三百六十滩,或顺着先人在徽杭古道上铺砌的石板小路,前仆后继地外出务工经商,开行设铺。他们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顽强拼搏,创造出长江中下游各地“无徽不成镇”的奇迹……此类的文字描摹,可谓徽州研究之第一等的好材料。 类似于此的民间文献,我在近二十年来百余次的实地考察中曾收集到许许多多…… 徽州文书是指在皖南旧徽州府一域发现、由徽州人手写的各类文献。从数量上看,徽州遗存有目前所知国内为数最多的民间文献,其规模在迄今发现的各类地域文书中首屈一指。而从内容上看,除了狭义的契约文书之外,徽州民间文献还包含日记、书信(包括原件、信底及活套)、账册、杂抄(或亦称“碎锦”“杂录”)、启蒙读物、日用类书和诉讼案卷等。由于徽州“贾而好儒”的传统,因商业发达滋生出极为浓厚的契约意识,以及凡事必记、有闻必录的日常生活习惯,使得徽州文书的种类繁多,内容具体而微,此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为其他地域的现存文书所望尘莫及。从形式上看,徽州文书既有单张的散件,又有成本的簿册。而从其涉及的范围来看,徽州文书反映的地域范围极为广阔,这与明清时代徽商之无远弗届以及徽州文化极强的辐射能力密切相关。可以说,研究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特别是南中国的社会历史,徽州文书之重要性难以忽视。 迄今为止的徽州文书之收集、整理和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徽州文书之再度大规模发现,徽州文书已由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珍稀文献,一变而为明清史学工作者案头常备的一般史料。不过,就目前徽州文书资料的整理与出版来看,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其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无论是公藏机构还是私人收藏家,都积累了相当多的徽州文书。而迄今为止出版的徽州文书,则以公藏机构的土地契约占绝大多数。虽然说“百年无废纸”,尚存天壤的所有故纸,都自有其相应的价值,但在汗牛充栋的田土买卖契约文书之外,反映其他纷繁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献也更值得我们重视。因为有时一册上好的稿本、抄本,就能解决一个较大的历史问题,而这可能是成千上万份制式化的土地契约(即使它很成规模,也都归属于一家一户)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不过,目前对徽州文书稿本、抄本的披露和出版仍极为有限。 其二,徽州文书的数量相当庞大,但因其分散于各类公藏机构以及私人收藏家手头,迄今得以披露者仍然只占冰山一角。许多公藏机构(特别是博物馆、档案馆)庋藏有不少珍稀文献,但囿于各种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界开放的程度颇为有限。而私人收藏家中的不少人,或因其非专业研究者,或因其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寻常型白癜风的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