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产业不只是只有数字芯片还有CPU。本人现在不是搞硬件的了,个人的经历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而且都是五六年前的一些过时的信息,大家就不要赞我写的了。其他从业人员写的答案更好,评论区有些模拟从业人员提到一些现在国内的情况,而且这篇文章我觉着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的很好: 这两天芯片到处被刷屏,似乎大家一说到造芯片就自动脑补为“造处理器”,而且还得对标英特尔或者高通的顶级处理器;就好比盖一座大楼,直接讨论怎么盖第20层,底下19层就不管了。 个人觉得,首先还得看底下这19层盖得怎么样。 1.先说无源器件,也就是电阻、电容、电感之类。它们虽然大多不是半导体器件,严格地说不能算“芯片”,但按数量来算,前两者却是电子产品里用得最多的。 我随便找了几个之前的设计,电阻电容的数量都占了元器件总数的60%~80%。 这些东西的生产厂家有哪些呢?常用的贴片阻容主要有台湾的国巨、厚声,日本的村田、TDK,韩国的三星。大陆有风华、宇阳等几家企业,产品线还算齐全;坏消息是三星之类一旦宣布涨价,市场上主要产品立刻全线上涨,用户一点办法也没有。比如最常用的0.1u贴片电容,最近一年左右就从一分钱左右涨到了将近两毛,十几倍的涨幅,能这么涨的除了比特币也没谁了。 至于部分特殊型号,国内水平就很有限了,比如钽电容,国内有顺络等厂家生产,但是说到钽电容大家首先想到的还是美国AVX,精密电位器就是美国Bourns,精密电阻就是美国Vishay,聚酯电容就是德国WIMA。这些领域国内要赶上还得很久。 2.分立器件,包括二三极管、场效应管、可控硅、IGBT等。国内江苏长电、乐山无线电等厂家已经有能力生产绝大部分的中低端型号,但高端、特殊型号还得找德国Infineon(原西门子半导体,兼并了IR)、美国IXYS、荷兰NXP(原飞利浦半导体)、美国Vishay、日本Renesas(原NEC半导体)等。 ps.这几天高通要兼并NXP,世界几大国都批准了,只有中国还没批,估计是要恶心美国一下。 3.电源管理器件,比如各种线性/开关稳压芯片,类似上面的分立器件,国内有贝岭、芯龙、如韵、微盟、华润矽威、拓威、富满等大批厂家,有能力生产大部分中低端型号,某些方面比如移动电源专用的3.6V锂电升5V输出芯片是世界一流的。不过高端一点的型号还是得找美国TI,MPS等几家。 4.数字逻辑器件,比如各种74/系列门电路之类,国内基本都能生产。高端一点的型号得找荷兰NXP和美国TI之类。 5.可编程逻辑器件,或者说CPLD/FPGA,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领域。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是可以编程改变内部逻辑的芯片。一个裸片什么功能都没有,但如果写一个CPU的逻辑进去,它就成了CPU。写个视频解码器的逻辑进去,它就能解码高清影音了。所以现在实际上设计数字逻辑芯片的工作都是在CPLD/FPGA上进行的。 这么重要的器件,基本上全世界只用三家公司的产品,美国Altera(最近被Intel兼并),美国Xilinx,美国Lattice。他们卖的不光是芯片,而是软硬件一体的整个开发体系,离开他们的体系很难玩转。可见美国对关键技术领域抓得够紧。 好消息是,国内已经有了安路科技等几家自主CPLD/FPGA厂商,起步不久,前景还是光明的。 6.存储器,包括大家比较了解的内存和闪存等。国内贝岭、复旦、兆易等几家厂商可以生产不少的低端型号,但是高端一点的产品基本被三星、美光等几家垄断。国内紫光等厂商据说很快就能投产国产DRAM,是不是忽悠等明年这时候看吧。 7.运算放大器,单列出来是因为这东西的应用领域太广了。可惜国内只能生产少数低端型号。稍微主流一点的就得找美国TI/意法ST/荷兰NXP,至于高端型号基本是美国TI和美国ADI的天下,还有就是MAXIM,也是美国的。大概国内一是不够重视,二是这东西真不如数字芯片那么好抄,NB芯片的作者基本都是几十年经验的大胡子爷爷,原样克隆出来的芯片基本很难达到原版的指标。 8.模数转换器,这是另一个绝望的领域,绝望程度甚至比处理器领域还要严重。 国内有若干厂商可以生产低端产品,用于电子秤之类。中端以上产品就得找美国TI,美国ADI,美国Microchip,美国CirrusLogic之类了(全是美国的)。高速高精度的模数转换器美国长期对中国禁运,据说是为了防止中国用来制造相控阵雷达。 国内厂家有希望的只有时代民芯等少数几家,起步不久,要赶上美国估计还得很长时间。 9.微控制器和处理器(前者一般称为单片机)。感谢intel的专利在年到期,国内能生产51系列单片机的厂家估计有几十家,取得ARM的Cortex-M系列授权的厂家也有几十家,可以说整体实力还是很强的。 国际上单片机出货量前几名一直是日本Renesas、美国Microchip(PIC系列)、荷兰NXP,但硬件工程师圈子里最流行的除了51,长期是美国Atmel的AVR(本来差不多已经过时,靠arduino再次流行),再就是最近10年左右迅速赶上的意法STSTM8和STM32了。国内兆易、灵动、贝特莱等厂家有STM32的兼容产品,部分性能还稍强一些;此外就是台湾的Holtek和新唐(从华邦拆分)等厂家了。 至于处理器,还是要感谢ARM的授权,全世界生产ARM各系列处理器的公司超过一万家,国内至少有几十家。个人觉得做得最好的还是全志、瑞芯微、炬芯等几家,再加上MIPS阵营的君正之类。应用场合从复读机之类到MP3、机顶盒、平板电脑等,虽然还是略显低端,但人家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处理器。特别是全志,自从树莓派火了,国内外出现了大批香橙派、香蕉派、荔枝派之类仿品,除了IntelAtom以外大部分都是全志的方案。 麒麟之类就不要吹得太过火了,和全志、瑞芯微的产品没有本质区别,但是除了华为没见别家产品用过,没有横向比较。麒麟好就好在毕竟是真东西,能在市场上证明自己,比龙芯之流强得多。吹龙芯如何如何的,请列举自己亲朋好友中有谁用过龙芯的任何产品. 10.代工生产能力:有些企业有自己的完整生产线,设计生产都能做,比如Intel;有些企业只做设计,由其他企业生产,比如AMD;还有些企业也为其他企业生产芯片,比如台积电和联电,三星也接代工业务(比如苹果)。这方面台湾是绝对的世界第一,前十名里占了四名,韩国除了三星还有东部高科,国内则有中芯和华虹两家,也算实力不错。 最后说一句,不必太悲观,虽然上面大部分产品单独一类拿出来不如美国,日本、韩国、欧洲,但是国内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所有产品加起来,整体实力实际上已经远超欧洲、韩国、台湾,和日本估计互有胜负(可能我们略强一些)。如果从地球上瞬间抹掉美国,韩国和台湾的半导体业跟着就废了,欧洲半残,只剩我们和日本还能基本保持现有水平. 只有美国的优势是压倒性的,然而过五年十年再看,优势估计会比今天小很多了。 -----------再补充一个--------------------- 11.只做设计,不生产产品的公司:一共也没几家,ARM的介绍见链接:一文看懂ARM公司. 除了ARM就是MIPS,早先声势很大,最近几年似乎走了下坡路.再就是开源界的RISC-V,现在动静不大,但还在上升期. 它们纯粹是软实力的体现,国内的差距实在太大. 发现一个现象,大家只要提及中国的芯片产业,必提CPU和SoC,必提龙芯,必提华为麒麟。好像只要有一天龙芯吊打Intel中国的芯片产业就完成超越了。我想用自己非常短的硬件经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集成电路分为数字、模拟和数模混合。CPU和SoC只能算是数字芯片下面的一个门类,在CPU上我们国家已经有后起之秀在奋起直追;而更广阔的模拟、数模混合芯片领域,我们国家的基础几乎为零,而且差距在越来越大。 为什么想起来答这个题?除了最近中兴的事,也因为今天收到一封来自 昨天,京东CEO刘强东公开称,中兴事件重重打了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一个耳光;阿里巴巴也于近期宣布全资收购芯片公司天微,并投资六家芯片公司。一时间,要“举全国之力”,赶超美国芯片行业的呼声甚嚣尘上。 不过,有决心固然很好,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以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行业竞争的激烈性。 最近,岛上拿到了一份由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发布的名为《确保美国半导体的领导地位》的报告,文章虽然发表于年的1月,但其对中国的屡次提及,却可以让我们窥见此次美国“切断”中兴后路,遏制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逻辑。 侠客岛做了梳理摘编,一起来看: 逻辑 既然要全面”狙击“中国,那就得师出有名。于是,文章一开始就下了个判断:从历史上看,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所谓不完全竞争,那就是有机构干预嘛,果然,文章写道:它基于政府和学术界的研究而建立,由于考虑到国防安全等,当中有一部分的技术是处于高度限制的状态。 基于这一点,报告做了第二个判断:“如果我们能够快速创新,那就能够减轻中国带来的威胁。但一旦美国的创新碰到阻碍,竞争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跟上。因此保持领先的根本方法就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为了让自己的做法更具合理性,报告还“痛斥”了中国的某些做法,比如“我们认为中国的竞争手段是扭曲市场。他们通过破坏创新抢夺美国的市场份额,并让美国面临国土安全的危险。” 由此,报告得出结论:美国政府不应在面对中国崛起的威胁时保持沉默或者悲观。在创新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应该极力阻止中国的破坏和影响。 具体怎么做?—— 美国应该和中国进行会谈,明白中国的真实意图,通过加入联盟的方式巩固内部投资安全和出口控制,并对中国的某些违反国际协议的某些方式进行限制。美国同样需要调整国土安全的相关协定,预防中国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 控诉 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在该领域做的一切事情,对于美国来说,都变成了极具威胁性的行动。 比如,他们虽然也承认:中国在半导体技术方面的追随远远落后于美国。中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跟美国、台湾和其他先进的半导体玩家比较,也是大大不如的。现在中国有很多半导体Fab,但都比当前主流的工艺落后1到1.5个世代。 但落后是可以接受的,你奋起直追就不能接受了。因此,诸如中国在年颁布“IC推进纲领”来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举动,都变成了一系列负面行为。 报告指出:中国的半导体策略依赖于其庞大的经费支持。这是一个包括国家基金和私募资产在内的,金额总额达到0亿美元,周期长达十年的投资。中国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先进企业的投资和收购获取其中的技术。美国过去五年共亿美元的并购规模与其对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事实上,在美国看来,中国整个半导体的建设策略(美国将其分成了两点:补贴和零和博弈),都是“别有用心”的。 首先来看补贴。众所周知,为了支持行业发展,中国常常会提供各类补贴,半导体行业当然也不例外。但这一点,美国也不能忍,他们称: 短期来看,中国的补贴对于美国公司和消费者来说,是利好的,这些钱能够帮忙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但长期来说,这些补贴会减弱其创新能力。而对美国来说,由于中国会将其产品的销售范围扩大,这会增加美国国土安全面临的风险。而生产的过剩,则会对直接竞争者构成影响。这些补贴,也会直接侵蚀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影响企业的雇佣状况和创新。 再来看报告中所谓的中国的”零和博弈“策略。 强迫或者鼓励本土消费者购买中国半导体供应商的产品,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很突出。这会使全球创新的动力骤减。对于那些非中国的供应商来说,市场就更小了。 强迫用技术换市场,以降低美国企业的创新动力。这同样会引致先进技术能够被所有企业迅速复制的可能,从而使市场向中国集中。而随着中国市场的高度集中,中国就有能力去推动技术转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盗窃IP。根据媒体报道,中国经常明里暗里盗取IP技术,通过审查的方式,去检查哪些安全可控的技术,以此获取相关半导体的技术细节。 看看,多么严肃的指控。且不说到底有没有实锤,单看这行文、这用语,就让人觉得很吓人了吧。 策略 如果说,前面还有些“讲道理”的味道,报告在提到策略部分的时候,就是赤裸裸地在打击中国了。 比如明明意识到,为了获得胜利,最好的办法是“自己跑得更快”,但他们心心念的还是中国:在降低中国追赶速度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的诱惑。一旦美国停止创新,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先是必然的。因此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的关键就是持续创新。 在这一点上,美国自我感觉可以说是相当良好:美国提倡全球开放交易和投资,这个立场会让消费者和全球经济受益;中国更愿意将补贴投向成熟的公司和行业,并持续投入帮助其成长壮大,最后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受到影响;中国从全球的开放中受益,但是很少承担相应的义务。很多情况下,中国反而阻碍正常的市场化运动。 不仅如此,报告还得出了一个很”诡异“的结论:不要条件反射地反对中国的进步。那应该怎么反对?报告建议:美国政府需要找出那些特别的半导体技术和公司,并对其加以保护,拒绝并购,避免造成可能的安全威胁。哦,岛妹终于知道紫光收购美国芯片公司为什么屡屡完败了。 更狠的还在后面。 美国有很多方式限制中国的行动。当中包括了正式和非正式的贸易和投资规定,还有类似基于国土安全考虑的CFIUS单边审查的工具。目前看来,这些限制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美国应该以国防安全作为做相关决定的衡量出发点,在某些领域不应该给中国任何谈判的可能,例如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所谓“安全可控”等。 如果中国企业通过政府支持,从美国这边获取先进技术产品,并最终将其推向产能过剩的后果,那么对于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就需要考虑是否答应中国的这个并购了。 话说到这份上,看来,美国要遏制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决定是不会动了。而对于我们来说,认清现实,而后谋动,则是必须的一步。 35岁意味着,你投递求职简历可能会收到“年龄不合要求”的拒信;35岁意味着,哪怕你在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也有被清理的风险;35岁意味着,哪怕你不用保温杯,“中年危机”已经如影随形……但我同样要告诉你,35岁并不意味着职场前景的终结,这取决于你35岁前的日子怎样度过。 不管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 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 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 35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能否担起家庭与责任? 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 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 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你的能力与年龄是否匹配? 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 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 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是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 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你是否构建与提升了知识结构?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 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 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 35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我建议你做两件事 第一件,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 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 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 如果你没有遇到机会,不要抱怨,首先要反思:自己到底哪些方面准备不足? 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 建议你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学会做人。 我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1.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 2.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曾经碰到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好多年没有加薪了。 我们问他:“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 “没有。” “从来没有吗?” “从来没有。”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 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就等于退步了。 3.树立职业化精神 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 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 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4.要有强大的内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稣,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 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 35岁之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 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从30岁开始,好好利用5年时间,着手准备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NO.1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 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 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问题。 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第二,就是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向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 NO.2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中层管理者 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 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 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他们离开公司。 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下去。 NO.3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伴随其成长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 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职位晋升也会更快。 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 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尤其是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 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 最后,借用我最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本文的结尾: 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结束语 这段往事,因为充满了激情、失落、怀疑、愧疚种种复杂的情绪,所以我非常不愿意回忆。 今天趁这个机会,提一口真气,把它写出来。 没有给倪老师看。因为倪老师是个真正的君子。如果给他看了,他一定会为这个人避讳,为那个人考虑。 从昨天晚上,突然想写,今天早上6:00再也睡不着,爬起来,一口气写了一万字。也许该写的不该写的,我全写了。这是我的个人视角,个人叙事。 某年,我和郝玺龙一家还有他的朋友几人,一起去长白山玩。 夜宿山脚下的农家院。居然在这个农家院里,遇到了刘强。 方舟一别,没想到多年之后,居然在千里之外,这样的地方再见。 昔日的英挺少年,鬓已斑斑也。那时他已经创办君正。方舟往事,大家都不愿意再提起了。 那么多好战友,我们散了,都没有道别过。 但是,曾经的尝试、努力、错误、牺牲。发生过就是发生过。 把此文放到互联网上,以此向当年曾并肩作战过,彼此支持,彼此抱怨,没能好好道别的战友、老师说一句:谢谢、珍重。 (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平台。) 知道你会来 所以我一直在这里等 走过的叫足迹,走不到叫憧憬。 当你扛不住的时候就读一遍(精辟) 不要拿着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过一个人,也都曾有过英雄梦 没有凭空而降的幸运,只有不断努力后获得的收获! 什么年轻时要拼命赚钱 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加倍努力! webstorm.3.3汉化包中文激活破解版(附汉化教程) 没钱没权,你凭什么要尊严? vue开发环境搭建(WebStorm) 少问别人为什么,多问自己凭什么 公司年会4人小品剧本创意节目策划《人才难得》 想学好东西,不容易;不想学好东西,很简单! 工资三四千,你的未来在哪里? 董明珠儿子和王思聪的画风简直天壤之别!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观后感 在岁月的路口√waitforyou…终究难抵岁月的洗礼 赞赏 长按上海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