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问题一、请介绍一下你创作的三本关于上高会战的作品。

我的第一本《上高会战》是本小说,年4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写成小说,因为当时掌握的资料不够全面,还无法写纪实。这本书年杀青后,年初就给了重庆出版社,但直到年才出版。这是目前为止第一本(起码在国内)专写上高会战的文学作品。这本书当时还遇到了一些问题,是在写了《上高会战》电视剧剧本后修改成小说的,所以无论从文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都不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我是不满意的,已经在开始重写。

第二本《决战上高》是个纪实文学,年杀青,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在上高会战的史料搜集和见证人寻访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写作完成的,目前为止也还是国内第一本上高会战的纪实性作品。但经过很多读者的反馈,这本书同样出现了大量的错误或者纰漏,尤其经过去年全国性寻访上高会战参战老兵,以及掌握一些台湾及日本的战史资料后,我重写的愿望就更是迫切,已经提上日程了。

第三本上高会战题材作品——《活着,就是见证》是去年写的,即将于本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上市。这本书的写作是我耗费精力最大的一本书,可以说是用脚踏出来的一个作品。这本书以上高会战参战老兵的口述为主,为了寻找这些老兵,我的足迹遍及八个省,吃了不少苦,基本是没有日夜,一边走一边写,就这么熬出来的。我当时还在每篇老兵寻访的后面配了寻访手记,出版社编辑虽砍了不少,但也略能一窥寻访的艰辛了。除了老兵寻访,这本书还有遗址老人的寻访,参战将领后人的寻访或回忆,都非常来之不易。这本书后来经过各类专家数轮审核和修改,有我们上高本地的专家,有江西乃至北京的专家,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每一个字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书虽然暂时没出来,但我可以自豪的说,这本书将非常有价值,也非常具有可读性,是目前为止我的上高会战题材第一本还算满意的作品。

问题二、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上高会战的?是什么原因开始它?

我出生于上高泗溪杜家村,我们这个村,曾是上高会战守卫镜山主战场的74军57师和58师的师部。57师师部在我们村驻扎近三年,58师师部在我们村驻扎也近半年。可以这么说,我其实是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尤其是我的外公,他本身就是74军老兵,我是由他养大的,我小时候,他没事就讲“国民党打仗”的事,但我那时候不知道他讲的是上高会战。

直到年,我在宜春日报社上班,报社派我来采访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亲历者,我在普查抗战老兵的时候,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了上高会战,后来找到上高县博物馆的方向老馆长,他向我讲述了大量上高会战的故事,也提供了不少资料,并告诉我上高会战各方面的史料都非常匮乏,我从这个时候开始知道我的前辈和我的外公们讲的那些故事原来都是那么地伟大,我从此开始正式研究这个战役,并倾注了大量心血,决心要还原这个战役。年,我从报社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其中大半的精力就是在研究家乡这个上高会战。

问题三、谈谈你的《活着就是见证》的采访、创作过程。如,你怎么想到要做一本口述实录?你怎么找到这些老兵?你怎么找到这些将领后人?这当中让你感动的事件?你寻访了哪些抗战遗址?站在这些遗址上,你的心情?你想到了什么?

《活着就是见证》是我多年研究上高会战后,耗费精力与资金最大的一本纪实体书籍。遍访当地会战发生地村庄,寻访亲历老兵,历湖南、广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等八省。

年9月2日至4日,在随本人前往浙江、江西寻访后,江西五套当日的新闻晚高峰节目以《记忆》为系列题目连播三天上高会战寻访节目,并有对本人寻访写作上高会战寻访录作了专访。

我在写作上高会战小说的时候,一直梦想写出一部全面反映上高会战的纪实性作品,让大家可以全面而真实地了解我们家乡这个伟大的战役。后来《决战上高》这本纪实的写作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我这本书还缺乏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我说不上来。后来我才知道我缺的是老兵和老人们,缺的是直面那场战役的亲历者,于是我根据史料寻找上高会战抗战遗址,在当地寻访当年见证过这场战争的老人们。开始去的是74军军部墓田和58师驻地官桥,太阳非常地毒,而我没有代步工具,下公交车后就靠步行,幸运的是竟然没有中暑。乡下这些上高老乡也非常配合,在墓田,大家还聚集一堂,互相点拨回忆抗战点滴。后来我还通过他们知道了冷竟名老人,他曾经是王耀武的干儿子,给我留下几千字的珍贵口述史料。

去堆口的行程是最苦的,汽车到界埠后我就开始步行,中午的太阳很毒,我沿公路足足走了十多公里才到达堆口。在堆口,遇上一个近九十岁的老人,知道我是杜家人后,她不肯让我走,一定要让我在她那里吃饭,我走到村口都被她拉了回来。后来才知道,她是我们村人的女儿,嫁到堆口后几十年没回过家了,于是我答应去她那吃饭。但老人生怕我嫌弃她,又不做饭了,而是煮了四个鸡蛋给我吃,那时正好中午,在农村也没有饭店,于是靠了同村奶奶的几个蛋我才坚持做完了对村子的寻访。

去位于汗堂罗总部的几个地方是我的同学罗俊勇开车送我,有了代步工具,一天走过三个村,在竹陂头,遇到90岁的老人左兵典,他连罗卓英和当地秀才对诗的情景都记得,也记得罗卓英总司令骑什么马,还记得当时特务营的装备,以及罗总部特务连的日常活动、驻扎情况等。而他能唱出的一首歌,竟是上海战地妇女服务团团员李萍教的,他对上海战地妇女服务团的回忆,和我后来在衡东寻访的上海战地妇女服务团林蔓萍女兵的回忆很多能相互印证,林也记得这首歌,但她反而只能哼唱前几句,而不能全部记起。

另外还有石洪桥的寻访,我下水拍照时见到一头腐烂鼓涨的死猪,差点没熏晕过去。但其后进村,遇到的老人十分友好。遗憾的是,因为他(她)们没能提供有价值的回忆,几位老人的名字我没有记下。但她们主动带我到全村及邻近村子寻找年纪大的老人并目送出村,走出上千米远还在为我喊路,无亲无故却能热情如斯,如何不让人感动!

他们虽然留下了很多颇有价值的口述史料,遗憾地是上高会战时,他们大多只是在“走反”(逃难的意思),还不能给我提供那种直面战争的现场感,我一度感到非常遗憾。

幸好,我的小说和纪实的出版,给我带来了福音,全国各地倾注上高会战这个战役的读者,或电话或QQ,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告诉我,现在还有一些老兵的存在。一直到年为止,我已经搜集到了近三十个上高会战参战老兵的信息。但这些老兵散布在全国各个省市,我辞职以后,资金方面尤其紧张,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去找老兵们,到了去年年初,我知道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再不去就晚了,于是一咬牙,就踏上了征程。后来证实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我寻找老兵的时候,我发现30个老兵已经过了三分之一,我后来只寻访到20个老兵,有的老兵,我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归队了(指过世)。

寻访老兵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为了省钱,更重要的是为了赶时间,我经常是白天寻访,晚上乘车。我很怕拨通电话时,“很遗憾,老兵已经不在了,您来晚了这句话。”我不能提前买票,因为我不知道哪个老兵的寻访需要化多长时间。我也怕面对老兵,即使年轻时是标准的普通话,年纪大了也是一口方言无法听懂,而由于年岁的折腾,大多数老兵思维混乱,东一句西一句,给他们做记录也是一件苦差事,但却很是值得,去南昌寻访的孙有德是我寻访的老兵中年纪最大的(岁),他参加过西安事变抓蒋行动,最后因为这次行动,上高会战后离开部队。而湖南石门寻访陈安贤老兵前后耗时三天,得到的却只有数百字的记忆。幸好陈老留下了一个自传,更弥足珍贵的,是陈老作为70军军长李觉的贴身军官,证实了上高会战中李觉并未参战而由他的参谋长黄素符指挥70军参加上高会战的史实,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发现。在以前,很多人都只是怀疑李觉并未参加上高会战,却并无他是否参战的实质资料存留。

我寻访的老兵平均年纪有90多岁,还没找到一个90岁以下的老兵,因此有人说这是一件不可复制事业,后来江子(时任江西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说,这个事情有意义,我做后恐怕没人可以重复第二次了,这更坚定了我的寻访。

这期间多亏了一帮人,关爱老兵志愿者的存在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株洲易伟仁、柳州的草儿、长沙的黄埔魂、宣城的柯跃武台州的老应、苍南的高志航……一个个都是那么地热情而洋溢。

比如,常州的王昌年老师,七十多岁了还在做抗战老兵志愿工作,他说他要等将老兵全部送走了才终止这项工作,可到那时他本人恐怕也八九十岁了。在千岛湖,志愿者吴新旭先后自驾车数小时,带我绕了千岛湖一圈寻找章际东老兵,最后又摸黑帮我寻找宾馆住下。宁海的孔柏年先生如何从他的父亲手里接过抗战老兵的志愿工作,他的父亲本人比某些老兵还年高,九十多岁,他自己也已有六十多岁。

我们江西本地的志愿者司马花,瘸着一条腿从德安赶到上饶帮我完成老兵刘根旺的寻访工作;出门在外,我的感觉是,好人特别多,乐于助人的热心人特别多……

寻访到上海,见到了张灵甫的遗霜王玉龄及其子张道宇,张自忠将军之孙张纪祖。各赠不少宝贵资料,其中张道宇签字后给我盖上了齐白石赠张灵甫的印章,以便书籍出版时使用。那一天我和他们母子用餐,提到去山东寻找他父亲的遗骸,不久,各种媒体就铺天盖地刊登了道宇寻找父亲张灵甫遗骸的消息。另外,19师师长孙女唐倩,19师参谋处长陆承裕外甥李建华,74军参谋处长吴鸢女儿吴建东,以及51师团三营营长胡润身女儿及孙子胡振华、51师团3营长谢海鹏孙子等人或亲自撰写回忆或配合采访,都是这本书能够胜利出版的得力保障,再此一并感谢。

问题四、你以后的创作还会与上高会战有关么(我设想的是,以上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小标题,可以尽可能地展开。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尽可能详细。)

如前所述,小说《上高会战》我已经开始重新创作,纪实文学《决战上高》也在补充完善中。这几个都是大方向,围绕上高会战这个素材,还有很多可以写。我觉得作家应该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东西,本乡本土独有的东西,从某个方向来说,上高会战会一直是我的主创作方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或者随着我的文学素养的逐渐加深,我相信,我以后还会有更好的反映上高会战的或文学或纪实或其他作品出来。

譬如我还写了一个以上高会战为背景的采茶歌舞剧《一窖红薯》,这个剧目前已经是宜春市重点打造的项目,正在向省里申报重点剧目,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扶助。有关上高会战的作品一定还会有。

上高会战是我的骄傲,我家乡的骄傲,也是我们上高人,中国人的骄傲。谢谢!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白癜风应注意些什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gaoxianzx.com/shgxcz/20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