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长按识别即刻享受 寒春课程报名24h咨询 一线名师讲座试题解析 小升初、中高考最新政策 作为新高考试点地区,北京孩子们的科目选择或许是未来高考改革的风向标,各位老师和家长从中能了解很多的高考信息和方向。 今年秋季起,北京市正式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即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以及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的3个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成绩组合而成。 除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外,在选考的六科中,哪些科目最受学生喜欢?在实际选科时,学生选择最多的又是哪些学科?男生和女生在选科时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六选三”选科时,最青睐的科目组合有哪些?围绕新高考最受 对于学生选考科目的确定时间,10.2%的学生认为上高中前就能确定,11.7%的认为是在高一上结束时,33.9%的认为是在高一下结束时,37.9%的认为是在高二上结束时,即93.7%的学生最迟在高二上结束时都能确定高考选考科目,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71.8%)在高一末和高二上能确定选考科目。 半数学生能接受高一并行开设8门左右的科目 就语文、数学、英语三个高考科目和六个选考科目在高一年级的开设来看,32.0%的学生能接受同时开设9门课程,11.5%的认为8门课程比较适宜,10.9%的认为7门课程比较适宜,17.8%的认为6门课程比较适宜。可见,43.5%的学生能接受8~9门课程,54.4%的学生能接受7~9门课程。并开科目的数量在学校类别、学生性别、所在年级、学生成绩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除必修课程和选考科目的选修Ⅰ模块外,学生对选修Ⅱ课程(含校本课程)的学习预期为:49.5%的学生会选择1~2门,32.5%的学生选择3~4门,10%左右的学生选择5门及以上,也还有6.9%的学生表示不选择,也即高中三年80%以上学生可能选择的选修Ⅱ课程总量为1~4门,与新高中课程方案选修Ⅱ课程14学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70%以上的学生希望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有两次机会 39.9%的学生希望学业水平的合格性考试有两次机会,27.6%的希望有三次考试机会,也即70.0%左右的学生希望有两次考试机会。更多的农村学生(75.6%)希望有两次以上的考试机会,高于示范校(65.5%)和城区普通校(60.3%);女生希望两次考试机会的比例(73.3%)高于男生(62.3%);成绩较好学生的比例(72.7%)高于成绩优秀(60.5%)、中等(69.7%)和不理想(64.4%)的学生。 对于高一就完成高考相关的9个科目的合格性考试,35.4%的学生认为压力非常大,41.5%的认为压力比较大,即76.9%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压力。学生希望两次合格考的具体时间,第一次集中在高一下,第二次集中在高二上和高二下;不同科目的考试时间有所差异(见表3)。 大学这三门专业最受学生追捧 调查显示,在普通高等院校所设专业大类中,学生选择专业的意向前三位是经济学、理学和医学。学校优势学科对学生专业意向有一定影响。如,有学校理科优势明显,学生专业意向以理科和工科居多;有学校重视艺术学科,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相对集中。 对于报考专业的影响因素,学生会综合考虑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将现状和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如,选择经济学多数是出于“发展前景好”“社会地位高”“就业形势好”等因素。学生第一专业意向的选择多是出于个人因素,第二、第三专业意向的选择则更多考虑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就业形势等,但普遍与学习兴趣存在一定差距。 65%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实施“分层走班” 为了方便学生日后选科,很多学校已经在去年秋天新学期一开始就把所有科目开齐,包括之前很多学校未在高一上学期纳入课表的生物,以让学生们对各个科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相关学科教师的反馈,学科全开,内容多、进度紧,很多孩子在进入高中学习初期精力分配捉襟见肘。此次调查显示,32%的学生能够接受在高一同时开设9门课程,11.5%的学生认为8门比较适宜,10.9%的学生认为7门比较适宜。 新高考改革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于是学生的分层走班将成为新常态。数据调查显示,75%左右的农村学生认为有必要走班,比例超过城区学生。杨德军表示,这一调研数据有点儿出乎意料,“在平时与远郊区学校校长、老师的调研中,很多一线声音反馈,担心郊区的孩子们不会选科、不愿意选科,实际看来并非如此。”杨德军分析,随着城乡交流的日益密切,此前部分没有走班条件的郊区校孩子在互动过程中发现了差异,由此可能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走班需求。 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3门科目均被列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其中,13门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设等级性考试。研究数据表明,39.9%的学生希望学业水平的等级性考试有2次机会,27.6%的希望有3次考试机会。从学校类型来看,75.6%的农村学生希望有两次以上的考试机会,高于示范校的65.5%和城区普通校的60.3%。从成绩分布来看,成绩较好的学生希望多次考试机会的比例达到72.7%,高于成绩优秀学生的60.5%、中等成绩的69.7%和成绩不理想的64.4%。 调查解析 五个关系需要处理 调研专家认为,学生模拟选课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学校课程建设、资源配置和区域课改政策研制提供参考。为实现新高考改革推进的选择性教育,区域课改推进和学校课程建设需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关系。 学生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报考、生涯发展的相互关系
目前学生选择主要还是在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发展潜能与高考得分之间取舍,个人兴趣虽是主要影响因素,但在部分科目及科目组合选择上更多还是成绩取向和对兴趣的放弃,学业—专业—职业—生涯之间还没有建立内在关联。学校需要加大对学生学习发展和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成绩优势和发展潜能。特别是针对男女生科目选择的差异,要引导学生认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未来发展的两大支柱不可偏废,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家庭、社会、学校办学基础等方面的影响,正确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在学会选择中学会自我负责。 学生选择的不确定性与学校资源配置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学生选课结果是学校教师、教室设施等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学生选择的不确定性与学校资源配置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学校在准备过程中将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查显示“六选三”三科组合中,不同规模学校均出现20种科目组合,但80%左右的学生选择集中在10~12种组合上,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实践经验也显示学生的科目组合相对集中。这为学校整体课程设计、资源配置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基本的依据和参考。学校可在目前高一、高二学生模拟选课调查的基础上,对级学生从入学后进行追踪调研,依据多次调研数据显示的相对集中的信息,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课程及考试安排与学生学习水平及学习进程两者之间的适宜性
学校的课程安排和考试组织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特别是学校之间、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同时也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如,大部分学生希望历史、地理、政治在高一下完成合格性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在高二下完成,考试安排可允许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末后根据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合格性考试科目。在选修Ⅱ(含校本课程)的学习预期上,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任选课程总量为1~4门,如按每个选修模块(校本课程)2学分计,学生选择的选修Ⅱ课程学分难以达到高中课程方案(修订)规定的14个学分要求,学校需进一步引导学生选择和学习选修Ⅱ课程。 实现改革预期、回应学生学习需求与改革成本之间的关系
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选课走班有必要,近70%的学生希望有两次合格性考试的机会,特别是不同性别、学习成绩和学校类型的学生存在差异。学校应充分利用改革赋予的自主权,积极创造条件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践创新中逐步实现改革预期。 学校优势学科及教学水平与学生课程选择和专业报考的关系
调查显示,在部分科目及科目组合上不同学校学生差异较大。如,政治虽然是此次调查的9所学校中学生首选最喜欢的科目,但个别学校差异很大,这可能与学校的引导和教师教学水平密切相关。在报考大学专业的选择意向上,学校优势学科对学生专业意向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该结果是否释放这样一个信号:依靠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在日常教育教学浸润中引导学生认识学科价值,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兴趣,并依据兴趣选择课程学习,通过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将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内在地联系起来,进而彰显学校育人特色,是否是未来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可行路径? 四点建议 1、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工作推进及研究力度,及时出台与新高考配套的政策和文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行动框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和家长了解改革要求和进展,共同为改革的衔接、过渡和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2、新高考改革对学校课程整体建设、教师资源储备、设施设备完善等提出挑战。依据学生选课特点及结果,学校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整体建设。 3、新高考改革的基本指向是实现有选择的教育,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自我与社会,学会选择、主动选择并促进选择的实现,为学生提供全时空的、专业的学习与发展指导势在必行。 4、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教育科研部门、学校、社会媒体等,应围绕各自的工作重点,从政策制定、课程整体安排、考试评价引导、招生录取协调、教师培训提升、学生及家长宣传引导等角度加大协调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参与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执行力,回应家长的北京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吗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专业
|